大明守村人 第414章

作者:农家一锅出

  “关键在于修路,本地的百姓还吃土盐,咱帮着提炼一番,顺便得到硝。”

  朱标跟着说,这一回可是帮了本地百姓的大忙了。

  这里的百姓自己在盐碱地里熬土盐,就是小盐,含硝和其他杂质的盐,也有卤水。

  小盐吃多了对身体不好,百姓没办法,别处的盐运过来贵,大同又有前朝留下的煤矿,百姓自然自己熬盐吃。

  现在则叫他们帮忙提炼硝,到时候用其他的盐来换取硝,百姓就能吃到含杂质少的盐了。

  同时又留下人手负责大棚和养牲畜,此地算一个饲养场中转场。

  百姓过上三个月收获大豆,再过两个月收获高粱,立即翻耕种冬小麦。

  指望着百姓吃大棚蔬菜花高价钱是做梦,百姓宁肯不吃,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家产。

  里长笑着在旁边出声:“想来今年会有许多当地人成亲,咱把不少工具送给了百姓。”

  “对,他们有房子了。”朱樉跟着笑。

  “值了!”朱标颔首。

  他们想到帮百姓挖的窑洞,挖了那么多,还专门加固一番,百姓娶媳妇儿难就难在没有住的地方。

  一家好几口人挤在一个窑洞中,谁想成亲,周围的邻居帮忙挖,挖个窑洞要很长时间。

  本地总是地震,大震倒是没几个,小地震多,窑洞修不结实,都不用准备棺材了。

  队伍的人手多,加上工匠,一五七口的人家,夫妻带五个孩子,四男一女,女的等着嫁人,男的找媳妇儿。

  于是就给他们家挖了八个大窑洞,两室一厅的那种。

  原来的那个窑洞都是小洞,住着不舒服,留着当仓库,夫妻搬出来住。

  四个男孩子娶媳妇儿,四个窑洞就够,女的以后要嫁出去,回娘家得有个自己的窑洞。

  额外的两个让夫妻继续生,或者客人来了临时住。

  整个大同,不是一处小村子如此,所有的都一样,双方一看,你们有新的洞了?我家也是,那咱就说个亲吧!

  今年还能收获大豆与高粱,吃饭没问题,将来的日子一定好过。

  至于彩礼什么的好说,象征性地给点即可,大家都穷,想多要就别嫁人,想嫁到外面?一百里外拿路引。

  ……

  在朱标队伍帮大同百姓的时候,阳曲县那里终于得到消息,官员估算了下距离,选择放弃,不去了,到地方人家又走了。

  而北平所在,收麦子比大同晚一些,现在也都收完,同时帮着种下大豆与高粱。

  徐达带着太子府与秦王府的部分人手到此坐镇,在听到有的地方总是被水淹没,大家都不愿意种粮食的时候,太子府的人提议改种水稻。

  别人收小麦,这里开始翻地、育苗,育苗所用的还是队伍里的水稻。

  队伍一般不直接带大米和白面,保存期短,容易受潮,唐朝、宋朝、元朝的行军都是如此。

  把这些个水稻给种下去密集育苗,其他的地翻耕、耙平、修田垄格子、施肥、灌水。当小麦收完,并且帮着种好大豆与高粱时,水稻的秧子终于能够用来插秧了。

  同一时间,朱标的队伍赶到,得知种了一大片的水田,他问里长:“这是适合种水稻吗?”

  “之前就有,种水稻的地方乃是顺义县,旁边是大河,上游有汤和、南河、潮河三条河,最后是白河。

  接着一部分进到三角淀,一部分从运河入渤海湾,那条河很大,不种水稻就总被淹。

 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,别人种小麦,那里种水稻,如此才有收获。”

  里长介绍当地的情况,补过课的,到一个地方之前,必须先学。

  “如此说来,朱太一确实不错,胆子大,还聪明,敢下决定。”朱标高兴,他没去那里看呢,只听人说那里大量种水田。

  朱太一出的主意,他是太子府的人,以前总在下丘村混,为人机灵、行事果决。

  “咱这粮食不够吃了吧?”朱樉现在愁吃食,在大同的时候只换了一点粮,百姓要留着粮食生活。

  到北平,同样只能换一点粮,十万大军,一般地方养不起。

  里长一副无所谓的样子:“派人去北平与河间、山东等地,告诉他们,夏粮不用运输,留下,咱们吃。”

  “对呀!咱们截留,总不能把咱给饿死,哎呀哎呀!忘了刚收了麦子,他们得拿出来一部分交田赋。

  而且山东那里去年还多收了一茬大豆呢!不,他们还有鱼,大明水师已经到这边来捞鱼了。

  北平的先截留,再看其他地方的,然后咱们走运河?运河不运粮,漕运的船咱用上?”

  朱樉听里长一提,反应过来,收完粮食得交粮,寻常的百姓交三十分之一,官田交得多。

  北平是元朝的大都,徐达打的,打完了之后,官田则多,交的粮也多,养军队够用。

  “走,去四弟的地方看看。”朱标要去看北平以前元大都的修建,给四弟修宫殿。

  如西安府为二弟修宫殿一样,慢慢修,这样的地方空旷,有地方安营扎寨。

  徐达的人在忙完其他种植之后,分一部分人手插秧,人多速度快,最多到明天晚上便全能插好。

  百姓们都怕徐达,是徐达曾经打过来的,把地方夺走,现在又带着大军回来。

  不过此次与上次不同,上次打完留下一部分人手,就离开了,眼下帮忙干活。

  人多力量大,那收麦子的速度才快呢!人家带牲口也多,负责在麦田中搬运,又给耕地,把大豆和高粱一起种下去。

  后来听说是太子殿下和秦王殿下也过来,那就对了,感谢太子、秦王,派人提醒倒春寒。

  不然今年吃什么?大家都饿死了。

  他们没想错,史料上有记载,这边、河南、山东、陕西等等地方,百姓是旱灾、蝗灾,接着饿。

  没提倒春寒的事情,估计那时旱灾和蝗灾过去后,大家都不种了,倒不倒春寒又如何?反正是饿。

  中午的时候,朱标来到修建宫殿的外围区域,这里跪着一群人,一群叫人一看就发现跟寻常百姓不同的人。

  “回无?你说你从村子走的时候也不打声招呼。”里长看到了熟人,笑着摇摇手。

第598章 学有所成齐演戏

  跪在那里的人,有个曾经跑到下丘村丹青盒饭店单点菜的,大家都猜出来他的身份了,却不管他。

  他后来被弄到下丘村呆着,主要学习村子的管理模式和种植、养殖技术。

  接着……某年某月的某一天,就像一张躲避的脸,难以开口道再见,一人悄悄走远,这是件很容易的事……

  现在此人带着一群人跪在那里,都是同僚呗!

  别看穿的全是粗布的衣服,气质与刚才路上的寻常百姓相差甚大。

  “朱里长好啊!憨憨也好啊?”跪在那里的回无与里长和憨憨打声招呼。

  “哎,好,你,呃……学,用,啊?嗯!嘿嘿嘿嘿!”朱闻天回应,憨憨笑着挥手,。

  “用了用了,北平府知府,就是北平行省参政安庆,知道一点点,不过他没有说什么。”

  这个叫回无的人,上来就把安庆给卖了,安庆是以前的工部尚书,对,前年还是呢,后来就变成了北平行省参政。

  而北平之前属于山东行省,后来改成了北平,史料记载:洪武元年八月改为北平府。十月属山东行省。二年三月改属北平。

  可以叫北平府,也可以说是北平行省,北平行省的位置就比北平府高,安庆像其他的大臣一样,坐镇北平行省,当参政。

  像四川那边的参政,都是打完仗之后,需要一个重臣去坐镇的地方,朱元璋信任,故此安排到那里。

  另外又一种权力轮换,不让某一个官员在刚刚建国的时候呆在一个位置太久。

  像李隆基刚刚登基之后的连番操作,官员和宰相换的如走马灯一般。

  其实仔细一想,哪个朝代都一样,比如……是吧!

  “起来说话!”朱标坐下了,对方是北元的旧臣,一直躲藏着,这边又没有人来抓他们。

  主要他们的官位低,高的早就跑的跑、捉的捉了、降的降了,好比危素。

  朱樉跟着坐下,看到站着的里长,提醒:“里长你坐咱前面一点,憨憨坐兄长前面一点。”

  “对,快拿……凳子和椅子。”朱标心中一直在考虑如何安置这些人,忘了重要人物。

  一个凳子和一张椅子送来,里长坐椅子上,憨憨坐凳子。

  凳子方便身体移动,椅子带靠背,影响太大,憨憨是护卫主力,一身铁签子。

  然后是下丘村的孩子站在两边,给人的感觉像太子和秦王对北元旧臣不设防一样,不怕你们刺杀。

  实际上这个阵容最迷惑人,孩子手上的枪……

  一群人在回无的带领下站起来,随后也得到了小马扎,因为他们站着比朱标高,这里没有台阶,否则朱标应该坐在台阶上面。

  北平行省的参政安庆没在此地,他跑顺义那里看人家种水稻去了。

  徐达不可能提前告诉安庆和其他官员太子什么时候,走哪条路过来,万一你要刺杀呢?

  “说说吧!”朱标不给茶水喝,他自己都没喝,不渴。

  “罪臣原是礼部侍郎方陆,徐达将军攻打大都之时,有人跑了,有人降了,罪臣跟一些人也跑了,不过没跟着北元的人跑,而是躲在民间……”

  这个回无开始说他们的情况,如所有人都猜出来的那样。

  他们想当官,不愿意跟一般的百姓一样生活,太苦了,关键一身所学没有用武之地。

  按照朱标的理解就是不会种地、不懂养殖、化学物理全废、经商不是那块料、做饭都无法出类拔萃。也就是能写一点东西、算算术而已,下丘村随便拎出来个超过十五岁的都比他们强。

  当然,四书五经除外,小伙伴们没有时间背太多的书,一般能学多少就学多少,慢慢来。

  “然后罪臣被大家推选出来,前往应天府打探消息,再去下丘村,于下丘村臣学到了许多本事。

  臣觉得只凭前朝旧臣的身份无法获得官职,甚至会被收拾,想着还有其他人等着,臣就跑回来了,臣一回来……”

  这个回无说着说着自称就变了,刚开始还是罪臣呢,现在一口一个臣。

  他告诉朱标,他跑回来,把下丘村的那些情况说给同僚听,大家一琢磨,应该带领百姓学一学。

  于是北平百姓家中的家禽多了,挨着河边的有鸭子和大鹅,离河远的养鸡。

  组织百姓在收完冬小麦后,把麦茬刨掉,种黄麻和芝麻,因为不能种水稻,他哪晓得顺义县水稻好种?

  后来山东大旱,人家收完小麦,在麦茬里种大豆,北平被他们教导的百姓也学着种。

  他们一共一百三十个人,每人只教一部分百姓,不敢太张扬,包括偷摸弄青贮池子,制作青贮喂牛羊。

  猪就没有刻意养,感觉缺粮,而且太脏了。

上一篇:这仙,不能修了

下一篇:返回列表